提車不足一個月,竟然發現自己苦苦等來的愛車可能是“測試車”?這種在汽車行業極其罕見的疏漏,偏偏讓小米車主攤上了。
實際上,這位小米YU7車主是在駕駛途中被對向遠光燈照到的情況下,才偶然發現車輛前擋風玻璃上的“測試車”膠痕字樣。這很難不讓車主產生懷疑。畢竟,誰遇到這種事都會詫異。
在車主帶著憤怒和不解與售后人員溝通后,得到的解釋是:“工廠會對下線車輛進行隨機抽選,進行靜態評審,保證質量的一致性。選中的被評審車輛會貼上<測試車>的靜電貼,便于評審組識別。車玻璃上的痕跡是由于靜電貼薄膜留下的痕跡”。
這一說法與之后小米高層的回應大致相似,在此基礎上,李肖爽與王化也先后發文補充稱:靜電貼的隱形留痕通過濕毛巾可有效清除,之后會對靜電貼做改良處理,保證后續抽檢車輛不會再有同類情況發生,并對車主表示歉意。
有意思的是,在小米高層發文之前,小米YU7車主已經與售后中心達成和解:以清洗膠痕+10000積分的方式作為補償。但當車主前往門店清理時,卻被要求簽署某個授權,按照車主的說法,這份授權內容“令人震驚”所以當下拒絕簽署,此時車主再次詢問積分補償一事,售后直接改口稱,無法給予積分補償,只能快遞一個產品周邊。
這種前后不一的態度,讓車主無言以對,只能用“再次震驚”來表達憤慨,而截止發稿前,小米方面暫未對此次“補償反轉”做出任何回應。
“真假”測試車,到底誰說了算
回顧整個事件的過程,站在用戶視角審視,不管是小米“測試車”靜電貼事件本身、還是小米官方的處理態度、以及最關鍵的對車主的補償方式,都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對大部分用戶來說,選擇小米汽車一方面是基于過硬的產品性能,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對企業有信仰、有信任基礎。但是,這臺以新車身份被交付到用戶手中的車輛上赫然出現的“測試車”字樣,已經實實在在地觸及到了用戶最敏感的神經。
在傳統觀念中,“測試車”往往意味著車輛可能被反復使用,甚至帶有一定磨損,本不該與“新車交付”產生關聯,因此用戶完全有理由質疑,“自己拿到的新車是不是有可能就是測試車?這種對細節把控不夠專業的態度,是否反映出在質檢環節上的不嚴謹?小米還值不值得信任?”
按照小米的說法,這臺貼有“測試車”的車輛是為了在抽檢后“靜態評審”階段便于識別。
的確,在汽車研發或者質量管理過程中,廠家會抽取部分車輛用于內部驗證、試裝、評審。但是,靜態評審車輛主要涉及到設計、裝配、內飾等方面的檢查,不涉及上路行駛,通常并不會貼上“測試車”標識,而是更多會以條形碼、二維碼或者樣車、評審車等標簽用于內部追蹤。
通常,只有需要在實際道路測試性能、安全性等的動態測試車輛才會貼上“測試車”標識。當然,每家企業的管理模式確實也存在著千差萬別,并不能一概而論。
現在的根本矛盾在于,用戶看到的膠痕是“測試車”,到底是哪種測試,用戶心里沒底。而小米只是解釋了“測試車”膠痕的由來,卻沒有拿出直接證據證明操作無誤,對這類“反常識”的做法,小米需要給出個能讓人接受的答案。另外,車主買到靜態評審測試車是否一直是常態化事件?小米能否保證這類車輛后續使用不會受到影響?這些問題都懸而未決。
退一萬步說,即使這輛車確實不是測試車,沒有性能或安全隱患,也同樣暴露了另外一層更本質的問題——小米的交付質檢和出廠流程存在空檔。
本該在交付前徹底清理的靜電貼殘留,從出廠、裝車、運輸到門店、到最終交到用戶之前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工作人員發現它的存在。這是流程問題?還是專業度問題?又或者說是態度問題?同樣有待商榷。
成功易守功難,補償遠遠不是終點
靜電貼本身從來不是關鍵,擦除膠痕簡單,但擦除用戶心中的芥蒂談何容易?
放大到整個汽車行業來看,小米汽車本身定位高端市場,動輒二三十萬起步,要比絕大多數傳統車企的門檻更高,在用戶心中,更高的價格與品控、技術、售后等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都緊密掛鉤,所以小米應該做的比同行更加出色才說得過去。
然而,對其他車企而言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完善的質檢環節,放在小米身上卻成了一道坎。要知道,像一汽豐田、廣汽本田、上汽大眾這樣的合資車企,質檢體系都是高度標準化的,這種貼紙殘影的“小問題”會被多道復檢工序攔截,不可能落到消費者手里。
不止是合資車企,自主車企近些年來也在質檢環節不斷加碼。比如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上推行1000+道質檢工序,吉利會設立獨立質檢中心,負責抽檢與拆檢,這些企業的整體趨勢都是不斷接近甚至趕超合資標準,尤其在交付環節,都會避免用戶肉眼可見的瑕疵。
海外車企更是在這方面有著極致追求,在奔馳的工廠中一般要經過三重驗證機制,包括車間自檢、質檢員復檢、隨機抽檢,確保交付無誤。豐田則一直以“零缺陷文化”著稱,允許工人在生產線上直接拉下安燈停線,只要發現潛在缺陷就立刻糾正。即便是以效率聞名的特斯拉,交付前也會通過電子化檢測和現場驗車環節,做好用戶第一印象的把控。
小米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無論從造勢能力還是發展速度上看,都決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新勢力的審判標準,在承載著用戶高度關注和期待的背景下,任何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成為“草率、不夠專業”的證據。
更讓人遺憾的是,小米事后的處理也顯得“輕描淡寫”、不夠重視。
表面看上一塊小貼紙不算什么,但以常規邏輯理解卻不應該發生在小米身上,好比普通人花費幾千元買件高級T恤衫卻發現有莫名的污漬,雖不影響穿著但卻讓人心理上難以接受,對小米車主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而小米僅僅是用10000積分作為補償。據了解,在小米商城兌換一個紙巾盒所需積分是1690,相當于車主獲得的補償約合6個紙巾盒的價值,更何況在車主拒絕簽署官方所謂的“授權”之外,連10000積分也打了水漂。
如今,小米官方仍在繼續沉默,測試車靜電貼一事懸而未決,車主的疑慮尚未打消,從事情發酵到現在已經有接近一周的時間,其實足夠小米“自證清白”,但車主仍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