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將來自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汽車關稅從20%提高至50%。這一政策調整覆蓋紡織、鋼鐵、汽車等多個行業,涉及進口商品規模達520億美元。這項關稅調整,名義上是為了“保護國內就業”,實則指向近些年以墨西哥為中轉站、意圖叩開北美市場大門的中國汽車制造商。
值得關注的是,該政策出臺于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呼吁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的敏感時期。其背后交織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博弈色彩,令全球汽車產業鏈的參與者深感寒意。
借道墨西哥
近年來,墨西哥憑借毗鄰美國的地理優勢、成熟的物流網絡以及《美墨加協定》(USMCA)帶來的貿易紅利,逐漸成為中國車企進軍北美市場的重要跳板。
從業務規模來看,中國汽車對墨西哥出口量在五年內實現快速增長。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墨西哥僅3.5萬輛,2024年這一數字為44.5萬輛。截至目前,墨西哥是僅次于俄羅斯的中國汽車出口第二大海外市場。
隨著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中國車企在墨西哥的運營模式也在逐步深化,從初期的貿易出口為主,轉向更加系統性的本土化布局。最初,多數企業依靠傳統經銷商網絡進行銷售,如今,一批頭部企業開始斥資建立KD散件組裝工廠。這種模式既可降低整車進口關稅成本,也可逐步滿足USMCA原產地規則,為未來更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打下基礎。
此外,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乃至供應鏈配套體系,已成為中國車企深耕墨西哥的普遍舉措。通過招募本地人才、研究北美消費偏好,中國企業正努力適應這片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市場。這種全方位“本地化”不僅是為了貼近用戶,更是一種戰略姿態,旨在向當地政府表明長期投資的決心,以換取更穩定的政策環境。從出口銷售到本地化生產與研發,這條完整的“墨西哥通道”已成為中國車企通往北美市場的核心路徑。
50%關稅沖擊
墨西哥此次將關稅驟然提高至50%,絕非普通政策調整,而是對中國車企盈利模式與市場布局的系統性沖擊。從成本結構到物流效率,從市場份額到供應鏈穩定,多重挑戰接踵而來。
成本激增是最直接的沖擊。以一輛出口價為2.5萬美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為例,在原20%關稅下,其總成本約為3.1萬美元,終端售價約3.6萬美元,企業利潤率可維持在15%左右。關稅升至50%后,單輛車的關稅成本即增加7500美元,總成本推高至3.85萬美元。若維持原有利潤率,終端售價需漲至4.43萬美元,漲幅高達23%。然而,墨西哥市場競爭激烈,特斯拉Model 3當地起售價約為3.8萬美元,約為3.5萬美元。中國品牌一旦大幅漲價,將徹底喪失價格競爭力;若選擇自行消化成本,利潤率將降至3%左右,企業經營面臨嚴峻考驗。
除成本壓力外,關稅上調還可能引發物流環節的連鎖反應。墨西哥海關對進口汽車的查驗流程可能因政策變動而更加嚴格,導致清關時間延長。一些主要港口和邊境口岸預計會出現擁堵,車輛運輸周期增加不僅意味著資金占用時間變長,還可能影響新車上市節奏和零部件供應穩定性。一旦物流嚴重受阻,車企甚至不得不調整生產計劃,進一步推高運營成本。
此外,關稅上調還會導致市場份額收縮。2024年,中國汽車在墨西哥輕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達9.1%,但關稅提高后,行業機構預測中國車型價格將普遍上漲30%~40%。相比之下,墨西哥本土生產的豐田、通用等品牌不受影響。墨西哥汽車工業協會(AMIA)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在墨市場占有率可能降至6%以下。
供應鏈方面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中國車企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中,約40%的零部件仍從國內進口,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進口比例更高達60%。此次關稅調整范圍不僅限于整車,還覆蓋鋼鐵、鋁制品等原材料,導致汽車鋼板、鋁合金輪轂等零部件成本同步上升。而墨西哥本地零部件供應商的產能有限,短期內難以滿足中國車企的需求。供應鏈本土化迫在眉睫,卻非一日之功。
破局之道
面對驟然高筑的貿易壁壘,中國車企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全球化戰略。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這場危機,既帶來短期陣痛,也可能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走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國際化的轉折點。
首要應對策略是,加速和深化在墨西哥及北美地區的本地化生產布局。對于已宣布建廠計劃的企業,政策的緊迫性要求它們必須更快推進工廠建設,提高生產本地化率,盡可能滿足USMCA原產地規則,使產品獲得“墨西哥制造”的身份,從而規避高額關稅。但這意味著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資本開支和更復雜的供應鏈管理挑戰,如何平衡短期成本與長期戰略成為關鍵課題。
其次,開拓多元化海外市場,已成為眾多車企的選擇。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中東、非洲及拉美其他地區對中國電動汽車同樣存在巨大需求。企業需重新評估全球資源分配,優化市場布局,避免過度集中風險。多元化戰略雖可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但也對不同區域市場的產品適應性、品牌建設和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優化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同樣是應對成本上升的重要路徑。企業需全面重新測算全鏈路成本,探索更經濟的物流方案,加強與本地供應鏈企業的合作。
從本質上看,此次關稅風波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僅依靠成本優勢和產品“內卷”已無法支撐真正的全球化競爭。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市場,最終的競爭力來自于技術品牌溢價和完善的本地化服務能力。中國企業必須從“產品出口”思維轉向“品牌出口”和“生態出口”思維,通過加強技術研發、樹立高端品牌形象、建立完善的海外售后及金融服務體系,真正扎根當地市場,才能在全球貿易風云變幻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