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國慕尼黑國際汽車展(IAA Mobility),既是全球汽車技術革新的“前沿秀場”,更是中國汽車品牌深耕歐洲市場的“戰略考場”。
在這場承載百年汽車工業底蘊的頂級展會上,中國力量的存在感與影響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凸顯:748家參展商中,116家中國企業貫穿整車、電池、智能駕駛等全產業鏈環節,參展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從參展規模的擴容到產業覆蓋的縱深,這一變化清晰昭示:中國汽車“軍團”已徹底擺脫“邊緣參與者”的標簽,正憑借系統化競爭能力,向歐洲這一全球最成熟、競爭最激烈的汽車市場發起全面沖擊。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布局
歐洲作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4年新車銷量約1520萬輛,雖規模不及中國、印度,但其獨特的市場特征使其成為全球車企必爭的“戰略高地”。
一方面,歐洲是全球新能源汽車普及最早的市場之一,2024年純電與插混車型合計滲透率已達38%,疊加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嚴苛碳排放法規、高額新能源補貼及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為中國新能源車企提供了“天然適配賽道”。
另一方面,歐洲本土消費者對“歐美血統”的品牌信任根深蒂固,中國品牌仍較多被貼上“性價比”標簽,品牌認知升級成為必須突破的核心挑戰。
正是洞察到歐洲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中國車企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差異化路徑,實現了從早期“產品出口”到“全鏈條本地化”的戰略升級,頭部企業的布局更是各有側重、精準破局。
長安汽車的核心思路是將自身徹底融入歐洲市場,以“歐洲長安”為定位,攜深藍、雙品牌參展,踐行“在歐洲,為歐洲”的核心理念。
為了讓產品真正適配歐洲用戶需求,深藍S07針對歐洲市場完成150余項定制化改進,小到適配窄街道的懸掛調校,大到符合GDPR的數據安全優化,最終憑借全面的本土化適配斬獲Euro NCAP五星安全認證;而阿維塔XPECTRA概念車則融合華為ADS 3.0智駕技術與“情感豪華”設計,劍指高端市場以打破品牌層級局限。
在市場落地層面,長安已進入挪威、德國等8國,其中挪威市場深藍S07預售首月訂單便突破1200輛,驗證了產品的市場認可度;按照規劃,2025年底前其市場覆蓋將擴至10余個國家,2030年將建成超1000家網點,打造“15分鐘服務圈”。
長期投入上,長安擬2030年前投資超20億歐元,在匈牙利建設2027年投產、產能15萬輛的生產基地,并通過荷蘭、英國配件中心實現72小時覆蓋全歐洲的供應鏈響應,為本地化運營筑牢根基。
與長安聚焦“本土化融入”不同,廣汽集團更注重以“價值觀共鳴”破解品牌認知壁壘,為歐洲市場量身定制“廣汽方案”。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馮興亞提出的“更高品質、更高科技、更綠色”核心主張,本質是希望跳出單純的產品競爭:不僅要在產品層面讓歐洲用戶獲得高品質、高科技的移動出行體驗,更要在社會道德與價值觀層面,通過契合歐洲環保訴求與科技偏好,實現情感共情。
產品端,歐洲上市的AION V售價35990歐元,精準覆蓋主流市場,且同樣獲得Euro NCAP五星認證;2026年上市的AION UT將搭載“星靈智行”方案,重點解決歐洲多語言交互需求,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運營端,廣汽采取“生態共建”策略,荷蘭零件中心實現歐盟配件“次日達”,還與安聯世合聯合推出“三年泛歐救援”服務,以完善的服務體系增強用戶粘性。市場拓展則分三階段推進,目標2028年實現歐洲全面覆蓋,渠道規模超500家,同時借力歐洲零售巨頭AutoBinck Group的資源,快速填補中小城市市場空白,加速渠道滲透。
作為最早布局歐洲的中國車企之一,比亞迪此次的策略更聚焦“本地化生產閉環”,直擊歐洲用戶對“本地制造”的偏好。其匈牙利工廠將于2025年底投產,首款車型為“海豚沖浪”(國內名“海鷗”),年產能達20萬輛,未來還將生產海豹、漢等車型,最終實現“歐洲研發、歐洲制造、歐洲銷售”的全鏈條本地化,從根源上消除“進口產品”的認知偏見。
渠道端,比亞迪采取“密集網點”策略,計劃2025年底前將歐洲門店數量擴至1000家,重點布局德國、法國核心商圈,以高頻次的品牌觸達強化用戶認知。
除了主流車企,新勢力車企也在探索適合自身的突圍路徑。
小鵬汽車以“技術矩陣”為核心競爭力,此次展出G9、P7i等車型,精準對標歐洲用戶對充電效率的高要求;同時,小鵬在慕尼黑設立研發中心,專門優化智能駕駛算法以適配歐洲道路場景,試圖在智能賽道搶占先機。
零跑汽車則選擇“輕資產合作”的輕量化路線,依托Stellantis集團的渠道與品牌資源,目標2025年歐洲交付量占海外總量的40%。
全產業鏈協同
事實上,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突破,絕非單一車企的“單打獨斗”,而是“整車-供應鏈-服務”協同作戰的集體成果。這種貫穿全產業鏈的優勢,正是中國汽車“軍團”能夠叩開歐洲市場大門的核心底氣。而這份底氣的形成,源于整車戰略升級與供應鏈能力躍遷的雙向支撐。
從整車端來看,中國車企已徹底告別“單一賣車”的初級階段,轉向“多品牌布局+本地化運營+價值觀輸出”的高階模式。
品牌層面,通過構建“主流-高端-豪華”的品牌矩陣,覆蓋歐洲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逐步打破“性價比”標簽的局限;運營層面,從早期依賴本地經銷商的被動模式,轉變為“本地化自建+合作共贏”的雙軌模式,既保障了對市場的掌控力,又能借助本地資源快速落地,提升市場響應速度與用戶服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型的核心支撐是“長期主義”——中國品牌不再追求短期銷量增長,而是以3-5年為周期,耐心構建“品牌認知+渠道網絡+供應鏈能力”的護城河。
以長安汽車為例,其在歐洲的投入不設短期回報目標,而是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用戶服務與品牌傳播,逐步建立“可靠、智能、環保”的品牌形象。這種不急于求成的“慢功夫”,反而因展現出的穩定性與誠意,贏得了歐洲經銷商與用戶的信任。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在此次慕尼黑車展上的表現,也展現出“全球化進階”的鮮明特征,從早期的“成本優勢配套”,升級為“核心技術輸出”,成為整車出海的重要支撐力量。
在電池這一核心領域,寧德時代發布了電池領域最高安全等級的NP3.0技術平臺,并推出首款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產品“神行Pro”。目前,寧德時代已與寶馬、大眾、Stellantis等歐洲90%以上的主流車企建立合作,歐洲三大生產基地(德國、匈牙利、法國)合計產能達150GWh,2025年歐洲市場份額預計突破35%,穩居行業第一,為中國整車品牌提供了關鍵的核心部件支撐。
在智能硬件領域,中國企業同樣展現出技術引領能力。地平線發布的征程6芯片,算力達500TOPS,可支持L4級自動駕駛,已與歐洲一級供應商大陸集團達成合作,將配套奔馳、奧迪等車型的智能駕駛系統;禾賽科技展出的Pandar128激光雷達,憑借出色的性能被沃爾沃選為下一代純電車型的標配硬件,訂單量已突破10萬臺。
這些突破清晰表明,中國供應鏈已從過去的“跟隨者”轉變為如今的“引領者”,為中國整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競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后盾。
三個關鍵方向
回顧中國車企在歐洲的布局不難發現,歐洲汽車市場機遇與挑戰始終并存。
機遇在于“新能源轉型的確定性”,為中國車企提供了賽道紅利。
挑戰則集中在“品牌認知壁壘、嚴苛法規合規、成熟渠道壟斷”三大維度。中國車企的突圍,本質上是“用技術適配需求,用本地化破解壁壘”的過程。行業認為,未來五年,將是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確立地位”的關鍵期,從“市場深入”到“價值鏈整合”的升級趨勢將愈發明顯,核心將圍繞三大方向展開。
第一個關鍵方向是深化全鏈條本地化生產,徹底擺脫“進口標簽”。
為了規避歐盟反補貼關稅、縮短市場響應周期,更多中國車企將加速在歐洲落地生產基地與研發中心,且這種“本地化生產”絕非簡單的“組裝轉移”,而是覆蓋“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的全鏈條本土化。
比如:長安慕尼黑研發中心將主導歐洲市場車型的設計與開發,確保產品從源頭適配本地需求;廣汽也已啟動歐洲生產基地選址調研,目標2028年前實現AION系列車型的本地生產,本地化采購率超60%,還計劃與歐洲本地供應商合作開發“歐洲專屬”車型。
通過這種全鏈條的深度本地化,中國車企將從根本上擺脫“進口產品”的標簽,真正融入歐洲市場,提升本地用戶的認同感與信任度。
第二個關鍵方向是加速并購合作,實現戰略跳級。
此前零跑與Stellantis的“技術授權+渠道共享”模式,已為中國車企提供了可參考的合作樣本。未來五年,這種“借力發展”的模式或將被更多企業采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智能駕駛、電池材料等細分領域與歐洲技術公司合作,借助對方的技術積累與本地經驗,實現技術與市場的雙重突破。
這種“并購合作”的核心邏輯是“互補共贏”:中國品牌提供資金與規模化制造能力,歐洲企業提供技術積累與品牌認知,雙方共同開發符合歐洲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降低市場進入風險,實現1+1>2的效果。
第三個關鍵方向是聚焦差異化競爭,實現錯位突圍。
中國車企深知,與歐洲傳統車企比拼品牌歷史并不現實,因此選擇避開對方優勢領域,通過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在新能源細分市場建立獨特認知,逐步擴大市場份額。
具體來看,產品層面重點布局純電與插混車型,避開歐洲車企強勢的燃油車市場,集中資源在新能源賽道形成優勢;技術層面強化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本地優化,針對歐洲窄街、多環島等獨特道路場景調整算法與功能,確保技術落地的實用性;用戶層面則瞄準年輕消費群體與家庭用戶,通過“高性價比+個性化配置”的組合吸引用戶,在細分市場形成獨特競爭力。
慕尼黑車展上的“中國現象”,不是偶然的“參展熱潮”,而是全球汽車產業能源變革的必然結果。歐洲市場的嚴苛標準與激烈競爭,則成為中國車企“修煉內功”的試金石。正是在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中國汽車產業的系統化能力、本地化運營水平與技術創新實力不斷提升。
從“參與者”逐步向“引領者”跨越,這場突圍的意義,遠不止于“賣出更多汽車”,更在于它證明了中國汽車產業不僅能實現“規模領先”,更有能力在技術、品牌、生態層面實現“價值領先”。